建设典型案例

打造技术技能创新平台,服务国家战略


借双高校建设东风,学校依托各专业建成18个技术技能创新服务中心,包括两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和北京市级研究所“北京市电气安全技术研究所”,打造了形成了18个创新团队,18支创新团队服务国家战略10余项,展现双高校风采。

1.借船出海,搭建高水平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

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和专业特点,聚焦和凝练科技创新服务方向,围绕行业企业需求,整合校内外资源,结合自身实际,打造具有学校特色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与北京工业大学共建北京市“计算智能与智能系统重点实验室”,开展智能机器人等联合课题研究;与北京建筑大学共建了“城市空间信息工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开展联合创新研发;与北京市应急管理局共同举办北京市电气安全技术研究所,为北京市城市发展提供电气安全技术支撑。

2.依托平台,打造科技创新团队

搭建科技平台,围绕科研方向逐步形成相对稳定的科研团队,突出组建团队的计划性,打造18支创新团队。注重跨院部、跨中心的合作,有整体意识和全局观,要相互协作共同提升。注重青年博士科研活力,为新入校博士进行科研专项支持,组建充满活力、团结高效的科研团队。

3.创新平台管理,发挥示范引领

创新出台《科技平台管理办法》和《科研经费管理办法》,不断健全科技服务工作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从政策和制度上激发活力、提高管理效能,逐渐形成科学、高效、灵活、规范的科技创新服务制度体系和管理体系;18个中心分科技创新类、技术应用类、决策咨询类和创新创业类4大类,根据类型特点,绩效指标有所不同,实现分类管理。针对不同的绩效指标论文、课题、技术服务到款额,在满足条件时可以进行一定的替代,充分促进科研工作水平的再提升,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4.汇聚力量,服务国家战略

18支创新团队服务国家战略10余项,展现双高校风采。

(1)智慧测绘团队与湖南湘西自治州智慧办合作开展智慧乡村建设,在湘西十八洞村完善国地通一体化时空公共服务平台各项功能,助力乡村振兴。

(2)智能制造团队完成是“月球车”上前锥零部件加工,为祖国航天事业贡献力量。其材料主要是钛合金,加工难度大,对于精度和表面光洁度要求非常高。

(3)无人机摄影测量团队利用无人机+BIM技术辅助市政工程施工提质增效的关键技术研究,服务于雄安新区昝岗镇再生水厂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