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成果成效

基于信息化的智能安全法务专业群建设与实践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安全法务专业群自建设以来,紧密围绕“高质量、有特色、国际化”的发展目标,以信息化技术为支撑,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通过整合数字化资源、搭建智能化平台、创新教学模式,构建了“互联网+教育”的全新生态。在课程资源开发、教学手段革新、实践基地升级、师资能力提升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形成了“智能贯通、资源共享、协同育人”的信息化建设特色,为培养“懂法律、精技术、善管理、能操作”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教学资源数字化建设

(一)教学资源库建设

联合全国16所高职院校及20余家行业企业,在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完成“安全技术与管理”国家级教学资源库建设,涵盖《矿山火灾防治技术》《建筑消防技术》《防火防爆技术》等核心课程,累计服务超22万学员。2022年成功申报北京市智能安全法专业群教学资源库,新增13门市级资源课程,覆盖法律实务、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等领域,实现跨区域资源共享。

在全国安全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安全行指委”)指导下,联合浙江安防等职业院校成立“安全智能监测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共建共享联盟”,力争联合全国相同(相近)专业的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组建一流团队,汇聚一流资源,建成满足各方多样性需求的开放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目前已完成《安防系统安装与调试技术》、《5G网络与综合布线技术》《工程制图与AutoCAD》等专业课的建设工作。资源库已积累57个微课资源、2323个素材,已服务4975名学习者。

(二)在线精品课程与双语课程开发

建设了《建筑消防工程与维护管理》《防火防爆技术》《合同法律实务》等5门在线精品课程,支持学生自主学习和远程互动。开发了《安全专业英语》《合同法实务》2门优质双语课程,推动国际化教学资源建设,服务“一带一路”人才培养需求。

表1 在线精品课程

课程名称

教师团队

建筑消防工程与维护管理

昌伟、杜春宇、孙珞、赵卫强、陈秀珍、熊静宜

防火防爆技术

孙珞、昌伟、赵卫强、陈秀珍、熊静宜、杜春宇、徐晓虹、陈亚东、黄玉芬、许保国

合同法律实务

彭君、李凤伟、李承华、荣幸、范薇、董红卫

建筑消防技术

赵卫强

安全生产管理基础

刘子龙

表2 双语课程

课程名称

教师团队

安全专业英语

合同法律实务

课程标准与教材数字化升级

修订《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等15门课程标准,融入信息化教学要求,强化理论与实践结合。出版《安全管理》《安全评价技术》等4部教材,开发7部活页式教材(含“十四五”规划教材1部),配套数字化资源库,实现“教材+平台+实训”三位一体。

数字化教学模式创新与改革

混合式教学与“五位一体”教学法

推广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运用智慧职教平台、APP终端等工具,打破时空限制,学生线上学习参与率达90%以上。构建“教、学、训、做、评”闭环的“五位一体”教学法,引入虚拟仿真、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提升课堂互动性与实效性。

岗课赛证融通培养

依托信息化平台,将岗位标准、职业技能证书(如“1+X”工业互联网安全测评证书)、竞赛项目融入课程体系,开发10个真实项目,实现学岗无缝接。学生在全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获一等奖6项,在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斩获国家级奖项4项,信息化支撑的实践教学成效显著。


课程思政与信息化融合

建成4门课程思政典范课,通过数字化手段将“安全意识”“法治思维”等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学,打造《智慧检测与监控》《事故应急管理》等12门特色课程。

信息化实践教学基地与技术平台建设

数字化实训基地建设

新建360城市智能安全实训中心、数字化模拟法庭,升级安全生产实训基地,集成物联网、VR/AR技术,模拟真实职业场景,支撑法律实务、应急救援等技能训练。校外拓展7个实训基地,校企共建“双师型”实践平台,年均服务学生实训超500人次

技术技能创新平台

依托北京电气安全技术研究所下属的事业部与研发中心等技术平台,开发智能安全监测系统,获得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软著1项。学生借助平台完成“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铜奖1项,电获批“民用无人机驾驶员训练机构”,实训技术研发、社会培训与专业教学与发展的深度融合。

大数据驱动的诊断与改进

搭建专业群发展数据平台,实时采集教学、实训、就业等数据,通过智能分析优化课程设置与培养方案,形成动态诊改机制

教师信息化素养与数字化教学能力提升

教师数字素养提升

引进20名企业技术专家担任导师,组建“教师+工程师”双师团队,教师双师素质达100%。开展信息技术应用、模块化课程设计等专项培训,教师获国家级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1项、北京市级教学大赛5项。

主持大城市安全运行与管理专业群案例参加全国应急安全职教联盟说课说专业比赛获高水平专业群称号和金课、金专业等荣誉。

科研与技术服务能力提升

依托信息化平台完成校企合作课题100项,助力阳泉煤业等技术革新12项,技术服务到款额199.6万元。培育国家级安全生产专家1名、北京市专家2名,团队科研水平与行业影响力同步提升。

在专业群智能化改造、数字化升级的过程中,教学质量显著提升,人才培养成效显著。毕业生就业率达99.7%,对口率87%,用人单位满意度98.5%,信息化教学助力人才培养质量跻身全国前列。社会服务能力持续增强,为冬奥会、服贸会等重大活动提供安全督导服务,培训企业员工13046人天,信息化资源惠及行业企业。国际影响力逐步扩大,开发面向“一带一路”国家的课程标准3门,培养留学生4名,培训海外人员707人天,推动职业教育国际化。

智能安全法专业群通过信息化建设,实现了教学资源数字化、教学模式智能化、实践基地虚拟化,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示范。未来将持续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打造“智慧职教”新标杆,为服务首都安全战略和全球职业教育发展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