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创新,育人为本,助力区域发展
时间:2025-06-07
一、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概况
智能安全法务专业群紧密围绕北京市安全生产与法治建设战略目标,以“产教融合、校企协同”为核心,聚焦安全技术与管理、市政工程技术、法律事务等专业培养需求,对接“新标准、新技术、新规范”,构建了“理实一体、赛训结合、职业培训、师资培养、创新研发”五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目前已建成“城市消防实训基地”(2021年)、“安全生产实训基地”(2023年)、“安全韧性城市护航产教融合基地”(2024年)三大核心平台,并搭建“360智能安全实训中心”、升级“数字化模拟法庭”,拓展7个校外实训基地,形成“校内+校外、实体+虚拟、教学+服务”的多维协同网络。各基地功能互补,全面覆盖消防、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城市韧性、安全法务等领域,为专业群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与技术研发提供强力支撑。
二、实践教学基地对师生发展的促进
(一)对教师发展的促进作用
1.提升教师“双师双能”素养
“城市消防实训基地”依托消防设施操作员鉴定标准,通过火灾报警联动、喷淋系统调试等实训模块,推动教师掌握行业前沿技术。近两年,师生考取消防设施操作员比例大幅提升。
“安全生产实训基地”结合VR体验、事故推演等模块,开发沉浸式教学资源库,获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出版《安全生产基础知识》等教材3部。
“安全韧性城市护航产教融合基地”,学校与企业联合开发“建筑物坍塌搜救系统”、“危险化学品实验室3D模拟平台”等教学工具,教师参与企业技术攻关项目8项,申报专利6项。
2.深化“双师型”队伍建设
通过校企“人才互派共用”机制,累计选派20名教师赴合作企业挂职。共培育全国行指委委员2名,专委会委员7名;培育北京市专业带头人2名,北京市青年骨干教师5名;培育国家安全生产专家1名、北京市安全生产专家2名。
3.推动教学改革与科研创新
基地建设驱动课程体系重构,开发《建筑消防工程》、《智慧城市生命线》、《安全生产法务实务》等8门项目化课程,其中3门获评省级精品课。
(二)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
1.夯实专业技能与岗位适应力
“城市消防实训基地”:学生通过消火栓系统调试、防排烟系统故障排查等任务,消防设施操作员考证通过率提升至98%,就业对口率超90%。
“安全生产实训基地”:结合PPE防护体验、应急救护培训等模块,学生在省级安全技能大赛中斩获一等奖6项,企业实习评价优良率达95%。
“数字化模拟法庭”:法律事务专业学生通过模拟安全生产责任诉讼、工伤赔偿纠纷等庭审案例,法律文书撰写与辩论能力显著提升,3名学生获国家级法律职业能力竞赛奖项。
2.强化职业素养与创新意识
“安全韧性城市护航产教融合基地”通过破拆救援、受限空间搜救等实战演练,培养学生团队协作与复杂问题解决能力;“360智能安全实训中心”的裸眼3D系统模拟易燃易爆品仓库管理场景。学生借助平台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铜奖1项;“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6项,二、三等奖6项。
3.深化法治观念与社会责任感
基地融入北京市安全生产法治宣传要求,通过安全法务案例分析、社区安全普法活动,学生年均参与志愿服务超600人次。
三、实践教学基地的示范推广作用
(一)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创新
1.共建共享机制落地
与“北京消防科技集团”、“中安应急研究院”等企业合作,采用“设备共投、人才共育、成果共享”模式,企业累计捐赠设备价值500万元,引入安全、建筑、法律行业标准,联合政府、行业、企业全程参与课程标准制定,对接“1+X”工业互联网安全测评与应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X”建筑工程识图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职业证书标准,结合新政策、新技术、新规范,用行业标准引领课程建设,实施书证融通。形成“教学-培训-服务”一体化平台。
2.社会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城市消防实训基地”开展社会培训,提高企业人员消防意识和消防技能,加强消防隐患排查能力和自救互救能力。
“安全生产实训基地”承办 “安全生产月”、“职业卫生防治法宣传周”等活动,为社区、中小学开展安全科普,惠及周边群众。
(二)区域辐射与行业引领
1.京津冀安全人才孵化基地
基地为京津冀地区输送消防、应急管理、安全法务人才年均400人,承办消防技能竞赛和安全生产论坛,成为区域行业人才培训与认证核心枢纽。
2.跨领域资源共享平台
与7所职业院校、3家行业协会签订资源共享协议,开放VR安全体验系统、数字化模拟法庭等资源,累计服务外校师生实训1200人次。
输出“岗课赛证”融通课程包、安全生产VR教学资源库等成果,被15所院校引进应用。
(三)标准输出与政策对接
1.行业标准与教学标准融合
牵头编制《北京市智能安全实训基地建设指南》、《安全生产法务实训教学规范》;参与修订“北京市应急管理局专职安全员、巡查员培训教材”,服务地方法治建设。
2.政校企协同创新示范
基地联合北京市应急管理局、司法局开展“安全生产法治宣传进企业”活动,年均培训企业员工2000人,形成“教学服务政策、政策反哺教学”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