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典型案例

护航首都城市韧性、服务超大城市运行

、组群逻辑

智能安全法专业群包含安全技术与管理、安全智能监测技术、法律事务3个专业专业群响应全面依法治国方略和国家安全发展战略,坚持国家总体安全观,兼顾平安建设和生产安全,统筹安全与法治,以“智慧+安全+法治”为专业群特色,从不同角度服务于城市安全。专业群主要面向保障首都城市生命线、工贸企业、人密场所、街道社区、公安司法等领域,服务安全评价、安全建设、安全监管、安全处置、应急救援、安全宣教、法律审查、风险防控、纠纷调处、司法辅助等岗位群,培养“法治思维+安全技术+智慧赋能”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

图1 专业群与产业链关系映射图

二、群课程体系

安全技术与管理、安全智能监测技术、法律事务各专业间相互衔接,实现平台课程和师资共享、校内外实训室与基地共享共建,专业间优势互补、协同发展专业群内资源共享,精准培养懂法律、精技术、善管理、能操作的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2 “智能贯通、专业共享”课程体系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全过程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改革创新课程体系,充分调研工作体系内容,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构建支撑学习领域课程的平台性基础课程,形成改革的专业课程体系与课程方案高度对接岗位能力和职业标准,打破各专业间的壁垒,拓宽教师与学生的视野,拓展就业渠道岗位。

3 “课+证+岗”一体化课程体系逻辑图

三、师资及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专业群内、校内校外教师互促,不断提高师资水平

内教师集体备课,共同学。共同建设教育部科研规划课题、北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北京市教委社科计划项目等教研科研项目24项,获得北京市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1项。专业群内教师全部为双师型教师,其中行指委员2名,专委会委员8名,北京市专业带头人2名,北京市青年骨干教师5名。培育国家安全生产专家1名、北京市安全生产专家1名;团队2名教师分别荣获“北京市教育系统服务育人先锋”、“北京高校优秀德育工作者”称号。

校内外双师共育共促,共同提高。引进企业兼职教师20人,市级以上专业领域技能大师1人,创建了贾群林“应急救援”大师工作室。

)专业资源共建,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专业群围绕智慧北京城市安全运行,积极开展资源共建互享。构建了“智能共通,专业共享”课程体系,建设专业群共享课程共20门,其中必修课6门,跨专业选修课14门。开发活页式教材11部,其中《AutoCAD》获评“十四五”国家规划教材。建设020课程5门,建设智能升级课程标准15门,优质双语课程2门。联合主持建设安全技术与管理专业国家教学资源库,2022年顺利通过验收;2022年,主持建设北京市智能安全法务专业群教学资源库,共计建设31门课程;2024年联合主持建设《智能安全监测技术》教学资源库,规划建设7门课程。

4 专业群共享课程体系开发

校内外实训资源互享,校企共建安全韧性城市护航产教融合基地、安全生产实训基地、城市消防实训基地,升级数字化模拟法庭,专业群共享校内实训基地16个、校外实训基地21个,方便学生实践课程所学。

图5 城市消防实训基地

图6 安全生产实训基地

图7 安全韧性城市护航产教融合基地

)教学实践融合,科研与技术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教师带领学生积极服务首都重大任务。深入“引智帮扶”的西达么村、小龙门村,开展安全常识、法律常识普及。为2023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北京冬奥会、北京残奥会提供志愿安全服务。依托北京电气安全技术研究所、应急救援大师工作室、安全生产学院等技术技能平台开展科技攻关、技术服务,获得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3项、软件著作权5项。为首都机场等央企国企提供员工培训,共计培训6286人天。对口支援新疆和田职业学院、青海玉树州职业学校,帮扶西部职业教育发展。经过近两年建设,专业群科研创新能力明显提升,技术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8 引智帮扶协议签订仪式 图9 北京东奥会志愿服务

四、学生弹性学习

采用线上线下、校内校外、校企双师的混合式教学方式,使学生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多种环境下弹性学习。

)教学方式灵活机动

教学不局限于课堂内,利用课余时间丰富学生日常生活,带学生参观安全博物馆、企业实训基地,参加公益活动,用不同形式,从不同内容,以不同层次丰富课程所学。

)教学资源丰富

建设多门线上精品课程,利用学习通、学银在线、智慧职教等多个教学平台,融合运用传统与现代技术手段,重视情境教学;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

)学习效果

通过思政培养、知识讲授、实践认知、社会锻炼,帮助学生树立了终生学习观,培养了学生自我认知能力、自我监控能力和自我激励能力。参加社会服务、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都取得了优异成绩。近年,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奖1项世校赛铜奖1项,北京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金砖大赛应急救援各级赛项获奖10余项;获得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1项,北京市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8项、二等奖8项。毕业生就业率99.7%、对口率87%,学生无论是理想信念、核心价值观,还是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10 部分学生获奖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