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典型案例
时间:2025-06-07
智能安全法务专业群以服务首都“平安北京”战略为引领,以培养“懂法律、精技术、善管理、能操作”的复合型国际化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创新“五元协同、四线贯通”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政行校企研”五元协同,“思政素质、专业技能、数智能力、创新创业”四线贯通。
图1 “四线贯通、五元协同、六向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一、实施分层分类培养,优化人才培养路径
针对智慧城市、韧性城市建设与安全运行对智能安全法务专业群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实施“分层教学、分向培养、分类成才”人才成长路径,培养技能型、复合型、创新型三类人才。在技能筑基阶段,构建层次化、阶段化的课程模块,开展分层教学;在技能拓展阶段,紧密对接安全生产岗位典型工作任务,通过设置技能实践与训练项目、组织学生参加技能竞赛、参加技术服务与创新创业项目等,实现基础技能全覆盖、复合能力有梯队、创新人才有突破的分类成才。
二、针对岗位核心能力,重构专业课程体系
围绕安全管理、隐患排查、应急救援等岗位群能力要求,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深度对接《注册安全工程师》《消防设施操作员》等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围绕安全管理、隐患排查、应急救援等岗位群能力要求,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深度对接《注册安全工程师》《消防设施操作员》等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建设教学资源库,校企开发活页教材,覆盖全国学员超22万人。
三、瞄准“课赛研创”融合,提升复合专业能力
承办“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等国际赛事,将赛项转化为实践课程,学生频频斩获各级奖项。依托“北京市电气安全技术研究所”“城市运行安全与应急管理研究中心”等平台,广泛参与教科研课题、专利成果转化、技术标准开发等工作。
图2 教科研创新研究中心
建设三大实训基地,开发仿真实操项目,实现“教-学-训-创”一体化教学。
建立“基础实践-专业核心-综合应用-创新能力”的“四级评价体系”,引入第三方认证等“多元评价主体”,通过“动态反馈机制”和“双高绩效机制”,实现就业对口率87%,用人单位满意度达98.5%。
四、培养质量显著提升,教师学生成果累累
专业群特色鲜明,引领作用显著增强:牵头主持国家级教学资源库1个、市县级2个,辐射全国16所高职院校,建设精品在线课程10余门、虚拟实训项目6项。
教科研成果丰硕,获得突破性奖励:在教学成果奖方面,获国家级成果奖3项、北京市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全国数字化教学大赛特等奖1项、市级一等奖1项;金课金专业高水平专业群称号3项。在教师竞赛方面,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3项、三等奖1项;北京市教学竞赛二等奖2项;校级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在科研成果方面,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4项,省部级10余项;参编国标3项、团标5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10项,为全国安全职教标杆。在数字化资源建设方面,依托教学资源库平台,开发国家级精品课4门、思政示范课5门、双语课4门,校企合作出版教材12本,虚仿实训项目及特色微课资源包各20余套,数字资源全国使用率排名前10%。
竞赛成绩与人才培养质量协同提升:学生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3项、北京市应急救援赛一等奖4项,消防设施操作员证书等考取率稳步提升。毕业生入职北京燃气、京港地铁等城市生命线企业比例提升至73%,就业对口率居全市同类专业首位。
社会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强,获多方高度认可:引领应急人才培养,主持国家级“基层应急管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工程”,获批市县级示范单位。技术支撑城市安全,为中铁十九局、北京地铁等企业提供风险评估服务,完成首都重大活动安全保障任务16项。教育培训辐射广泛,年均为企业培训安全应急类人才约1.4万人次,培训专职安全员1400余人,收入年均增长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