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建造专业群建设
时间:2024-05-15
一、组群逻辑
智能建造专业群由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建筑装饰工程技术、智能建造技术四个专业组成。智能建造专业群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资源共享为原则,为北京和京津冀智慧建筑产业链培养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1.智能建造专业群服务智慧建筑产业链
智慧建筑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智慧建筑产业链目前在世界各地方兴未艾,逐步发展壮大。智能建造专业群面向智慧建筑产业链中的智能设计、智能建造、智能运维等环节,这些环节包含建筑全生命周期的设计—建造—运维的一系列岗位,岗位之间相互渗透,关联度高,跨界明显,需要掌握BIM、大数据、虚拟现实、装配式、绿色建筑等新技术。为满足岗位群的新技术需求,四个专业重新定位专业发展方向,组建智能建造专业群,服务北京城市建设。
图1 专业群与产业链的映射图
2.专业群内资源共享共用,通用“课+证+岗”一体化课程体系
专业群内各专业之间相互衔接,人才培养的通用能力相近,职业能力关联度高,可实现平台课程和师资共享、校内实训室、校外实训基地共建、共享,“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建设机制”。
围绕智慧建筑产业链的岗位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按照“以职业能力需求为导向”的思路,将学习体系和工作体系结合起来,。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全过程融入课程思政元素,高度对接岗位能力和职业标准。学校人才培养课程反映“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通过内容和形式的创新,使课程“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产”。工程师学院课程“面向真实生产环境的任务式培养模式”,构建“螺旋式上升的项目训练体系”。设置创新创业平台,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工程意识、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职业素养。学生在校考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提高就业竞争力。
图2 课+证+岗一体化课程体系
二、专业群课程体系
表1智能建造专业群课程设置
课程分类 |
课程名称 |
课程性质 (必修/选修) |
说明 |
公共基础课程 |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 |
必修 |
|
职业基本素养 |
必修 |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 |
必修 |
||
体育 |
必修 |
||
英语 |
必修 |
||
信息技术基础 |
必修 |
||
生涯规划与创业就业指导 |
必修 |
||
高等数学 |
必修 |
||
大学生心理健康 |
必修 |
||
形势与政策 |
必修 |
||
基础平台课程 |
建筑制图与识图 |
必修 |
|
建筑CAD |
必修 |
||
房屋构造 |
必修 |
||
建筑材料 |
必修 |
||
Revit建模 |
必修 |
||
建筑CAD |
必修 |
||
专业核心课程 |
建筑结构基础 |
必修 |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 |
建筑施工技术 |
必修 |
||
BIM施工组织设计 |
必修 |
||
装配式建筑技术 |
必修 |
||
绿色建筑设计 |
必修 |
||
平法识图与BIM钢筋算量 |
必修 |
工程造价专业 |
|
建筑施工技术与组织 |
必修 |
||
工程造价管理 |
必修 |
||
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 |
必修 |
||
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 |
必修 |
||
建筑装饰构造与施工 |
必修 |
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 |
|
室内空间设计 |
必修 |
||
室内电脑效果图制作(3DMAX) |
必修 |
||
建筑装饰VR设计 |
必修 |
||
建筑装饰预算 |
必修 |
||
建筑施工技术 |
必修 |
智能建造技术专业 |
|
BIM施工组织设计 |
必修 |
||
BIM计量与计价 |
必修 |
||
BIM5D施工管理软件 |
必修 |
||
建筑运维管理 |
必修 |
||
“X”证书课程 |
建筑工程识图 |
必修 |
|
建筑信息模型(BIM) |
必修 |
||
装配式建筑构件制作与安装 |
必修 |
||
专业拓展课程 |
建筑工程经济 |
选修 |
|
建筑设备与BIM建模 |
选修 |
||
电脑效果图后期制作(Photoshop) |
选修 |
||
BIM工程师学院课程 |
BIM设计、BIM建筑建造、BIM智能运维 |
选修 |
三、机制建设
国内第一个提出专业群可持续发展的“五对接”机制,保障专业群随产业动态调整,保持专业先进性。①建立“专业群与产业链对接”机制,提升专业群与产业契合度。成立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建立专业群动态调整流程和框架,优化专业布局。②建立“产教供需双向对接”机制,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成立校企协同合作委员会,制定校企合作相关制度,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③建立“校企对接教师培养”机制,培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制定《高水平兼职教师聘任制度》《专业教师企业培训制度》,实施教师境外培训计划。④建立“专业群与国际对接”机制,提升专业群世界影响力。建立专业群与国际对接的协同发展委员会,制定“一带一路”人才培训标准。⑤建立“教学诊断与质量保障对接”机制,持续保障人才培养质量。构建教学质量诊断体系、第三方评价体系和教学质量保障措施。
图3“五对接”可持续发展保障机制图
四、人才培养模式
1.创新专业群“四线贯穿,书证融通,工学交替”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专业群人才培养质量。
“四线贯穿”指工程实践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思政素质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企业导师指导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书证融通”指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相融合;“工学交替”指学校学习和企业岗位学习交替。开展1+X 证书制度试点,参与相关专业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标准制定。围绕城市智慧建筑产业链,培养技艺高超的复合型国际化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图4“四线贯穿、书证融通、工学交替”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2.构建“一平台、双融合、多通道”进阶式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层次清晰、结构合理,多元化国际化的专业课程群。
对接智能建造专业群职业标准,将BIM技术、绿色建筑技术、装配式建筑技术、装饰BIMVR设计技术、智慧工地管理等新技术、新规范融入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产教融合开发专业群课程标准、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和“校企共建、多方共享”的“互联网+”优质教学资源和教学平台。
3.以“校企合作深度融合”为突破口,创新“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与北京燕通建筑构件有限公司、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探索“招生既招工”一体化模式,校企深度融合,共同制定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
4.推行中高职衔接、高本衔接双层次人才培养运行机制,提升人才培养的高度。
一是推行中高职衔接,建立和完善“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教学资源管理制度,推动中高职院校深度融合,促进中高职资源整合与优化,使资源利用最大化。二是推进高本衔接联合培养,按照“专业对接、课程衔接、实践导向、专本一体”的建设思路,依托行业企业、高职与本科资源优势,探索高职与本科课程衔接机制,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贯通衔接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体系,完善与北京建筑大学联合培养本科生的教学工作,继续推进与新西兰国立理工大学的联合培养对接工作。
5.利用学分银行在线平台,完成不同层次学历教育之间纵向衔接。
与国家开放大学、普通高校合作,畅通人才成长通道,共同研制一体化纵向衔接的专业培养方案。借助学习成果互认联盟推行的学分银行在线平台,允许学生选择相关专业或相近专业的同课程标准的课程,直接将技能培训与学历教育结合起来。学生只要学完了一门课程就积累一定的学分,参加技能培训、考取证书也积累一定的学分,然后按全部应得学分积累,累积到规定学分总数后即可“支取”相应学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