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典型案例

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

“双主体”打造数字化多元融合育训平台、“三协同、四融合”构建多层次实践能力训练体系。与行业龙头企业合作,按投入1:1先后成立了4个工程师学院,其中2个成为北京市特色高水平基地建设项目。建设了国家级城市智能设备技术应用与智慧建造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建成了集人才培育、创新研发、生产服务于一体的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一、主要做法

1.“双主体”打造数字化多元融合育训平台

携手广联达和大疆等行业龙头企业,按1:1投入建成4个工程师学院组成城市智慧建造工程师学院群。按照“以实带虚、以虚助实、虚实结合”的原则,发挥VR、AI、智慧大屏等信息技术和设备优势,建设工程现场一致的全新实训环境,为教师和学习者营造全新的沉浸式教学和学习体验,解决实训中的教学难点痛点。立足基地对学生开展实习实训、技能训练、职业技能等级考试等项目,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竞赛;与产业学院群联合完成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和教师企业实践与新技术培训。多对象、多技术、多手段、多方参与,将基地打造成数字化多元融合育训平台,实现产教融合转型升级。

图1 数字化多元融合育训平台建设与功能定位

2.“三协同”、“四融合”构建多层次实践能力训练体系

依托城市智慧建造工程师学院群校企“双主体”优势,通过专业协同解难题、工学协同长经验、评价协同拓视野的“三协同”,实现角色与身份、知识与技能、素养与创新、专职与兼职“四融合”,推进职业基本素养工程,以素养养成为主线系统化涵养软技能。通过专业能力实践和专业综合应用能力实践,培养学生硬技能。成立“双创中心”,开展高技术应用岗位训练,以专业综合应用能力实践为目标提升学生高技术应用能力。满足学生“软技能、硬技能、高技术”的多层次实践能力培养需求。

图2 “双主体、三协同,四融合”实训基地建设路径

图3“软硬高”实践能力训练体系

3.建立开放共享机制,增强实训基地育人功能

明确校企双方责任和权力,以双向服务输出为目标,全面建立企业化管理机制,实行理事会管理体制和校企双负责任人。从2019年开始,依托工程师学院群的技术优势,双方持续投入5000万元(企业投入2700万元),建成BIM技术应用和无人机遥感测绘2个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建成以BIM、裸眼3D、无人机、大数据、物联网、AI、机器人、GIS等数字技术为核心的、国际一流国内首创的裸眼3D智能建造综合实训基地,城市智慧建造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入选国家首批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培育项目,为政府、行业、企业和区域内的高校等提供共享服务,成为京津冀空间信息资源建设共享的工程中心。

二、成果成效

1.支撑专业人才培养,培养质量显著提高

通过课程重构与实践训练体系的应用,学生省部级以上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奖71项,其中全国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同类专业全国第一。

2.保障教学团队建设,综合实力有所提升

省部级以上教师教学能力大赛获奖11项,其中国家级一等奖2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级重大课题,推进企业技术进步,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项。

3.机制保障,实训基地育人功能明显增强

建成城市智慧建造、BIM技术应用、无人机遥感测绘3个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为雄安昝岗水厂完成“无人机+BIM”技术创建实时实景三维模型等多个服务项目提供条件保障,打造了“BIM+GIS”城市信息服务品牌,树立了行业领先地位。

三、经验总结

1.校企“双主体”共建产业学院群,全面建立企业化管理机制,校企投入比例1:1,实行理事会管理体制和校企双负责任人。通过多对象、多技术、多手段、多方参与,将基地打造成数字化多元融合育训平台,实现产教融合转型升级。

2.校企“三协同、四融合”建立“软技能、硬技能、高技术”实践能力训练体系,提升学生实践技能,培养一批城市智慧建设领域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带动城市智慧建设产业升级。

3.企业化管理,校企双负责任人机制,立足“京津冀”把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作为最高追求,打造城市智慧建设产业创新研发新高地,实现社会服务转型升级。

四、推广应用

1.基地建设全国一流,示范引领国内外500余所院校

获批北京市教育信息化融合应用示范基地。国外友人到访27次,包括清华大学在内的500余所院校及北京城建等120余家企业前来参观学习,建设水平和成果获得市教委、兄弟院校的高度认可。

图4 职教领导、海外政企、兄弟院校参观交流

2.产教融合模式成典范,知名媒体跟踪报道

中国职业教育官网报道BIM技术研究院“推进职教数字化转型,服务企业技术创新”样板。中国教育电视台CETV1《职教中国》节目,邀请刘兰明教授作为嘉宾,推广产业学院群产教育人典范。

3.虚拟仿真实训教学改革成示范,资源共建共享成样板

虚拟仿真实训课程为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石家庄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等多所院校提供共享服务,为北京山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帝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提供共享服务。虚拟仿真实训课程使用总人数1483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