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智帮扶”助力乡村振兴
时间:2024-05-15
智能建造专业群师生团队深入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首倡地湘西十八洞村,应用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技术采集了湘西十八洞村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进行三维实景建模及模型应用。基于乡村数字化成果,服务智慧乡村建设规划及旅游信息产业,由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探索出职业教育引智帮扶的新模式。
一、主要做法
1. 引——发挥团队技术优势,服务乡村数字化建设
专业群高度重视精准扶贫项目,组建了经验丰富的实践团队,深入项目现场开展调研。针对湘西十八洞村地形复杂,采用传统测绘方法难度大、周期长的特点,团队引入先进的无人机倾斜测量技术进行三维实景建模,实现湘西十八洞村地貌高度还原,为十八洞村规划设计、拟制精准文旅方案设计提供了基础数据。
图1 发挥技术优势开展精准扶贫
2. 帮——因地制宜应用成果,互联网助推特色农业
在完成基础数据采集后,继续指导帮助当地人员将模型应用于国地通一体化时空公共服务平台,因地制宜开展精准扶贫;湘西十八洞村群山环抱、山霭缭绕,三维实景模型真实呈现村落的秀美风光,三维模型成果为乡村游、特色农业发展奠定数据基础,利用互联网助推村落特色宣传,增加旅游和农业收入。帮助村民认识现代农村发展的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模式,激发他们的创新改变。
图2 媒体跟踪报道因地制宜精准扶贫
3. 扶——开展技能培训服务,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要同扶智、扶志结合起来”,专业群注重调动群众技能学习热情,组建专业教学团队,通过现场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等多种形式,免费为湘西技术人员培训无人机操控及数据处理相关技术,助其顺利完成无人机操控理论及模拟机操作训练,并取得无人机操控驾驶证,为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
二、成果成效
1. 实践项目助力精准扶贫,培匠心育匠才。
围绕国家战略,组建智能建造创新服务中心团队,发挥技术优势解决实际生产问题,总结精准扶贫湘西十八洞村项目,形成了科研课题5项,取得了知识产权授权5项,学生创新能力提升,参加创新创业大赛积极性提高,依托该项目获得中国国际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银奖。通过参与项目,学生沉浸式进行了一次生动的思政实践活动,增强了学生的使命感、荣誉感、责任感。
2.项目入选思政库,打造课程思政示范课。
通过深入挖掘精准扶贫湘西十八洞村项目的精神价值,实现知识、技能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确保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经过精心组织和实施,项目成果显著,获批国家和北京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示范课提升了教学质量,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有助于系统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与教学。
3.打造高职品牌,拓宽社会服务范围。
通过开展精准扶贫湘西十八洞村社会服务项目,形成的技术服务模式应用于雄安新区昝岗再生水厂工程、北京冬奥延庆赛区生态监测、北京新机场施工监测等多个重大项目,无人机测绘技术服务入围北京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供货商,打造了高职院校在无人机市场应用领域的品牌。
三、经验总结
1. 总结实践过程,形成帮扶工作机制。
专业群通过该项目总结出一套高效的帮扶工作机制。机制以“引技术、精准帮、扶智志”为核心理念,旨在通过技术优势助力精准扶贫、乡村振兴。专业群充分利用技术优势,深入分析村落现状,制定精准扶贫方案,确保技术成果能取得扎实成效。注重扶智与扶志同行,为当地群众提供培训条件,激发了当地群众依靠技术改变命运的内在动力,从而实现自我脱贫。确保帮扶能够带来长远效益。
2. 转化实践成果,提升课程思政建设。
专业群师生通过实地调研、深入交流及成果转化,不仅帮助村民找到脱贫的有效途径,还树立了将专业知识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的典范。项目圆满结束后,教师团队继续总结工作成果,挖掘思政元素融入到新的课程教学中,打造真实案例入课堂的示范课程,为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3. 巩固实践经验,促进社会服务常态化。
专业群巩固项目成果并推广至更广泛的领域,继续加强与政府机构、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的联系,紧密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和首都城市智慧建设,了解社会需求开展创新研究落地实践应用,致力于将此类服务项目常态化。同时,这一模式也将作为一种成功的社会服务案例,推广至其他地区,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可持续、高效的服务机制,助力更多地区繁荣发展。
四、推广应用
湘西十八洞村社会服务模式带动“BIM+无人机”全流程应用于多个社会生产项目。2023年4月10日,《中国青年报》刊登“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系列报道之一——《乡村振兴,高职生搭无人机“起飞”》,聚焦职业院校学生或毕业生,利用所学的职业技术技能投入到乡村振兴事业中,用实际行动践行“乡村振兴,职业教育大有可为”。文章报道了我校发挥技术优势,“飞入深山”服务湘西智慧化建设、“走进京郊”开展“引智帮扶”,探索出了一条由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的特色化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