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典型案例

混合式教学设计典型案例

基于BIM的岗位综合技能实训

一、对接“1+X”标准,融入岗位目标,整合模块课程

《基于BIM的岗位综合技能实训》是本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为落实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对接“1+X”建筑信息模型(BIM)中级(建设工程管理类专业)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以职业行动为导向,结合BIM造价工程师岗位群职业技能要求,融入行业BIM新技术、新标准新规范,整合课程为模块化实训课程,确保教学内容更新服务建筑业转型升级。

依据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工作流程,将课程划分为五个模块,本教学内容为模块四:基于BIM的施工现场动态布置,共16学时。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和BIM造价工程师岗位群技能要求,确定“知识内化、能力提升、素养提高”的三维教学目标。

依据教学目标,确定本模块的教学内容、重点与难点。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能够应用BIM系列软件,按照规范和标准要求,完成施工场地的动态布置和三维可视化技术交底,为将来从事工程造价管理工作打下基础。

图1 课程内容与目标

二、结合疫情现状,精准分析学情,调整教学策略

教学对象为工程造价专业贯通培养高职阶段三年级的学生,开设学期为第六学期。经过前导课程和三个前导模块学习,学生具备BIM类软件操作和施工技术与管理的知识基础,但是综合应用规范完成施工现场布置不到教学要求;他们软件操作的实践能力强,缺乏对施工现场的认知实践;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对BIM三维软件有浓厚兴趣,但是缺乏自主学习的主动性。

新冠疫情期间,学生居家学习,不能外出。他们渴望沟通、交流,渴望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对新冠疫情下行业的发展关注度较高,尤其对疫情下施工企业开工、复工、施工现场防疫措施与管理高度关注。

针对学生的学情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对学生开展了“线上实训条件”的调查,全部学生能满足线上实训所需的网络、电脑、手机或PAD,我们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开展“云端实训”方式,利用学生感兴趣的BIM三维软件完成实训课程,利用“工地直播”开展云端实习,多种平台进行沟通交流,项目经理普及施工现场疫情防控和职业素养,提出了“实践融通知识、兴趣带动技能、身教提升素养”的教学策略。

图2 学情分析

三、承接实际项目,实施任务驱动,开展“云端实训”

图3 “云端实训”教学方式

本模块以BIM工程师学院承接的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校企“双师”团队完成实际工程项目到教学项目的转化,共同实施教学。任务驱动为主线,采用情景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和学习态度合理组建“云端”学习小组,学生采用感知学习、个人自学、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分享互学的学习方法。

采用“VR虚拟工地+教师录播+企业直播”虚实结合的“云端实训”方式,让学生坐在家中感受到施工现场的氛围,实现校内外教学的互融、互动、互补。

四、依托工程师学院,创“云端实训”条件,保障教学实施

本模块参考教材为高职高专“十三五”规划教材《施工组织与管理》,同时将“1+X”建筑信息模型(BIM)等级考试大纲和行业标准、规范、图集融合在一起,开发校本活页式工作手册。

为实现疫情期间的“云端实训”,依托 BIM 工程师学院,校企双方、师生合力共同搭建线上实训环境与资源。学校实训室均配备双电子屏,高配置电脑,提供良好的“云端”教学环境;企业免费提供实训BIM软件和“云锁”,保障实训教学的实施;学生居家提前调试实训软件顺利运行,做好准备实训。教师精选教学资源在超星学习通平台建“云课”,同时推送建筑云课、建筑课堂视频资源;腾讯会议直播,微信群答疑,结合VR虚拟工地、云工地视频、动画和游戏,利用BIM系列软件、VDP平台、评分软件辅助课上教学任务完成,实现“做中教,做中学”;超星学习通平台记录学习过程,给出个性化“诊断数据”,便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教学环境和资源的有效利用,提高学生专注度、自主性和学习兴趣,增加教学的时效性、多样性,促进自主、泛在、个性化学习。

图4教学资源与环境

五、多元多维“云端评价”,全程数据采集,提高教学时效

利用超星学习通平台和BIM场布评分软件,构建多元多维全过程“云端评价”方式。通过“云端评价”及时反馈云端实训效果,以便实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时效。

评价全过程:从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开展全过程评价,包括定量的打分、定性的分析、学习排名、课堂表扬等,全过程积极评价,让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感,快乐学习。

评价主体多元化:包括软件评分、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与企业教师评价,主观考核与客观考核有机结合。

评价内容多维化:包含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同时融入实践能力、认知能力、职业素养、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评价。

图5 多元多维全过程“云端评价”